电子信息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设置 >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一、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专业,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列为2023年顶尖应用型专业(六星级),全国排名领先。本专业以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开发、智能电子设备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智能信息处理为特色,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智能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等知识与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子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互联网、软件、广播电视等行业从事智能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


二、主要课程

电子技术(模拟、数字)、信号与系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FPGA设计与应用、嵌入式技术、智能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Java Web应用开发、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此外,学院定期举办课外活动、专家讲座、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等,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主要教学团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职专任教师15人,是一支教学水平高、学缘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86.7%,双师型教师占比100%,硕士及以上学历100%。近几年申报建设多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指导性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同时发表多篇著作和论文。


章科峰,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通信与嵌入式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教研项目1项,横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编专著1本,自编讲义2本,软件著作权3项。荣获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三等奖,优秀员工等奖项。指导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熊利祥,副教授

主要从事嵌入式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1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教研项目2项,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核心论文2篇,参编教材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员工,招生先进个人等奖项。指导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多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


袁丽平,副教授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信号处理与智能制造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5项,主持校级教科研项目3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3项,质量工程项目3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 3篇,EI 11篇,主编《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1本。多次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员工、优秀教师、优秀导师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大赛”,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王賾坤,副教授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光感网络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1项,院级教科研项目4项;参与省级、校级教科研项目等十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2篇,核心4篇;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电工与电子技术》教材1本。获校级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二等奖、优胜奖,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员工,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奖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省级奖项。


葛蓁,副教授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教科研项目3项,参与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4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完成校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1项,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一项,主编教材1本,副主编教材1本。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校级优秀论文。荣获校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优秀导师班主任,教学质量优秀奖等,指导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赵京,副教授

主要从事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并参与省、校级教科研项目近20项,横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2部,软著1项。获得校级首届卓越教学奖、2021年度华夏人物;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优秀员工、优秀导师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曾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曾获第四届校级授课竞赛一等奖,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三等奖等;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


梁梦凡,副教授

主要从事通信技术和网络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8项,主持校级教科研项目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2篇。主持湖北省线下一流课程《无线网络规划与系统优化》的教学工作,主编出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1部。曾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十佳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获“大唐杯”全国双师型教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获国家一等奖。


王行娟,副教授

主要从事通信技术与网络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5项,主持校级教科研项目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4篇。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优秀产学研导师、优秀导师班主任等,指导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多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


马艳梅,副教授

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开发、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横向项目3项,校级教科研项目2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论文4篇,主编专著1本,参编教材1本,软件著作权5项。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多次获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员工,优秀班主任、优秀产学导师等奖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单小梅,副教授

主要从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讲授的相关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工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曾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军工项目2项、企业项目3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省部级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1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3篇;编写实验指导书3本。


钟学斌,工程师

主要从事微弱信号检测、仪器仪表测量、高频无线通讯、感温光纤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从2008年开始,指导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多次获一、二、三等奖。


刘桂云,讲师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与信号处理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负责《数字信号处理》、《电工电子》、《通信原理》、《通信协议》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1本。指导学生参加“大唐杯”竞赛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四、校企合作

本专业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利用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北京软通动力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网络有限公司、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五、创新成果

本专业将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引入课堂,以赛促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近三年,学生成果在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硕果累累,参与教育部和工信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工信部主办的“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湖北省物理协会举办的“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1)学生科技竞赛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情况(节选)

(2)学生科技竞赛获奖证书(部分)


六、就业情况

部分学生在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烽火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光环国际等公司工作。专业考研率达到10%以上,多名同学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就读研究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华中地区及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1.优秀毕业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就职于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2.考研


七、实践教学

本专业积极深化校企合作,由学校选派双师双能型教师与企业一线工程师联合指导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教育、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指导项目实训

2.北京软通动力有限公司指导专业综合实训

3.北京华清远见科技有限公司指导课程设计


八、教学设施

多年来,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本着“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彰显专业特色”的宗旨,本专业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设施,为学生课程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科技创新服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赛促学,拓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建有电子技术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设备先进齐全,为本专业课程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①电子技术实验室

电子技术实验室建设经费共21万元,用房面积达120平方米。本实验室配置THM-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THD-3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共40套,可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开展20个课程实验。年人时数达到20000多。本实验室可承担:《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提高型、综合型实验和课程设计。

②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实验

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实验室于2021年9月开始建设,建设经费100多万元,用房面积200平米。实验室主要配备有电子工程创新实验平台、通信原理综合实验平台、可视通信系统实验箱、数字示波器、直流电源、函数发生器、毫伏表、万用表等设备。本实验室可承担:《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智能识别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实训》、《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

③通信工程实验

通信工程实验室于2011年9月开始建设,建设经费100多万元,用房面积200平米。主要设备通过与企业合作自主设计,主要有移动通信系统与自组网创新实验平台基站、移动通信系统与自组网创新实验平台、软件无线电科技创新平台、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箱、环境监测实训平台、窗帘传感智能控制装置和物联网智能小车等设备。

④物联网实验室

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经费200万元,实验室面积200平米。物联网实验室主要有全功能物联网教学科研平台、RFID物联网教学科研平台、无线传感网教学科研平台、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训台、 物联网智能交通实训系统、物联网智慧教室应用系统等设备。

⑤单片机实验室

单片机实验室建设经费60万元,用房面积达200平方米。本实验室配置多核心嵌入式技术教学创新平台共40套,可面向电信、通信、测控、自动化等专业开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本实验室可承担《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接口技术》、《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等专业课程的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和相关课程设计。

⑥人工智能实验室

人工智能实验室由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和盛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用房面积180平米。人工智能实验室主要包含行李预检与拦截系统(由智能判图、行李贴标、通道自助查验、风险人员布控等子系统组成)、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机械臂、旅客自助安检查验系统、海关卫检专用工作台和固定式测速仪等设备和配套软件资源。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行政办电话:027-81695724  学工办电话:027-81695725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89号(市内乘坐586到华夏学院站)